close

  本報記者 定 軍    實習記者 張淼淼 北京報道
  9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為困難群眾兜底線救急難。
  上述會議決定,按照《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應急、過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線、救急難,填補社會救助體系“缺項”。
  目前中國有1.2億貧困人口,其中有4000多萬人並未納入低保。有學者認為,在目前低保資格限制過嚴、低保人數少的情況下,必須要有比較系統、大量的投入來做社會救助。
  “臨時救助不失為當下一種比較好的措施。”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振耀說。
  上述會議強調,要堅持應救盡救,加大資金投入,將政府救助、社會幫扶和家庭自救有機結合,確保有困難的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讓人民群眾心中有底、敢於創業,緩解後顧之憂。
  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
  上述會議指出,建立該制度,對於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應急、過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線、救急難,填補社會救助體系“缺項”。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專家唐鈞指出,臨時救助制度就是想彌補社會救助方面的缺漏,但是臨時救助是“托底線、救急難”,這也是中央高層今年以來一直強調的。
  而由於需救助的情況差別較大,臨時救助的標準如何確定、資金如何監管將是臨時救助制度實施需要剋服的問題。唐鈞認為,這需要加強社會監督,通過信息公開讓公眾知道用了多少錢,用在了哪裡。
  此前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曾指出,臨時救助一般分2種情況,意識支出型貧困,指因為家庭有重病人、孩子上學支出的數額較大等情況而陷入貧困;另一種則是急難性貧困,指因為火災、交通等意外事故導致家庭出現的暫時性、階段性的貧困。
  竇玉沛表示,由於臨時救助是臨時性的、一次性的救助,救助標準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努力解決其基本生活困難。
  社會參與需解決體制障礙
  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臨時救助將實行地方責任制,救助資金列入地方預算,中央給予適當補助。
  王振耀認為, 中國的救助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是由地方政府負責,資金列入地方預算的體系。“但在過去實際救助中,中央財政占比是大頭。所以,在臨時救助問題上,中央的投入應該也不會少。”
  而在地方責任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負責核實,另一方面是拿出一部分財政預算資金。
  中央投入也可能會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有學者指出,目前中西部地區一些地方的救助資金大約70%來自中央的轉移支付。
  除了財政支出外,社會力量也將參與臨時救助中。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引導大中型企業、慈善組織等設立公益基金,發揮好社會服務機構、志願者的積極作用。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的,按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
  王振耀認為,下一步需要解決慈善免稅在體制上的障礙問題。他表示,目前社會力量參與慈善的免稅資格需要審批,並且並不能持續,需要年年辦理,“手續辦得非常慢,客觀上等於沒有免稅”。
  唐鈞認為,在加大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出台配套措施,進一步明確免稅的詳細規定,將會讓社會資本參與社會救助後的免稅比較好操作。
(原標題:國務院決定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qqmyd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