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觀察
  前幾年頻繁降準的時候,國有大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資項目,甚至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導致房地產調控長期未能見效。
  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重申執行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還提出要加大定向降準的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這表明,雖然在可預期未來內全面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已被排除,但進一步實施差別化降準則有望成為現實。
  定向降準,是央行在最近兩年推行的一種貨幣管理手段,並且已有過多次實踐,在國有大行維持現行存準率不變的情況下,地方上的小型銀行已經多次降準,最近的一次是在4月25日,央行分別下調了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準率2和0.5個百分點,降準的力度不可謂不大。通過多次定向降準,目前國有大行和地方小行的存準率已經有很大不同,地方小行的存準率遠遠低於國有大行。
  對不同的銀行實行差別化的存準率,體現了貨幣政策的靈活性。而貨幣政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選擇,其理由在於目前處於社會基層的小微企業很難得到國有大行的信貸支持,導致在經濟增速減退的背景下,小微企業的持續運作十分困難,因此,對地方小行給予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期望能夠讓它們承擔起支持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責任,而地方小銀行由於其實力比較小,因此讓它們掌握較高比例的信貸資金,不致像國有大銀行一樣會造成過多流動性蔓延於整個經濟體系導致資產泡沫泛濫的問題。但它的問題在於,這種定向降準模式是否能如願,卻充滿疑問。
  既然小微企業普遍出現資金緊張問題,為什麼它們只能得到地方小行的信貸支持,而實力雄厚的國有大行卻不能對其作出同樣的行動?最近一兩年執行的定向降準,一直以地方小銀行為對象,不僅如此,政策面上還加強了對民間金融的支持力度,其政策意圖顯然也是基於民間金融和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小微企業“血緣”相近,從而通過壯大民間金融的力量來給小微企業以更多的信貸支持。但儘管如此,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小微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這隻能證明,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地方小行,可能起不到多少作用。
  目前,國有大銀行對降準也產生了很熱切的期待,按理來說,在它們的信貸資金額度有所增加後,如果能夠投向於小微企業,那麼經濟運行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就能夠得到有力的“輸血”。但央行不打算開這個口子,這表明其對國有大行的信貸投向不放心。事實上,前幾年頻繁降準的時候,國有大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資項目,甚至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導致房地產調控長期未能見效。如果按純粹市場化的標準來看,國有大銀行這樣做也許有它的道理,相對來說,小微企業的經營不穩定,信貸風險自然高於有國家政策保證的重大投資項目。但正是從這一點來說,我們看到了國有大銀行社會責任的缺失。
  相比於以民營為主體的民間金融,國有大銀行由於是國資控股,在社會責任的行使上理應承擔更多的職能。但是,國有大銀行卻只顧著自己賺錢,將自己整成了一個“最賺錢行業”。很顯然,我國的貨幣政策在堅持“定向降準”的同時,還必須督促國有大行切實履行其社會責任,將信貸投向的重點扭轉到小微企業這方面來,而不是只能依賴地方小行來完成這一使命。
  □周俊生(財經評論人)  (原標題:“定向降準”的背後是資源錯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qqmyd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